◎《中国科技投资》杂志社 宋金泰
导语: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根据《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2025年1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通知》。
政策梗概
延续2024年好的经验做法,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目前总体考虑是,增加资金规模,扩大支持范围,优化实施机制,放大撬动效应,深入推进“四大行动”。
(1)加力推进设备更新。继续支持工业、用能设备、能源电力、交通运输、物流、环境基础设施、教育、文旅、医疗、老旧电梯等设备更新,进一步将更新换代潜力大的电子信息、安全生产、设施农业等领域一并纳入补贴范围。专门安排一部分资金,加力实施设备更新贷款贴息,放大资金撬动效应,降低经营主体设备更新融资成本。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报废更新、新能源城市公交车及动力电池更新等补贴标准。
(2)扩围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将符合条件的国四排放标准的燃油车纳入报废更新补贴范围,统一规范全国汽车置换更新最高补贴限额。享受以旧换新补贴的家电产品由去年的8类增加到2025年的12类,单件最高可享受销售价格20%的补贴。将每位消费者购买空调产品最多补贴1件增加到3件,增加实施手机等数码产品购新补贴。此外,继续大力支持家装消费品换新和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
(3)加快提升回收循环利用水平。继续支持高水平循环利用项目建设。规范二手商品交易,加快再制造产业升级。中央财政继续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加快推行“反向开票”制度,帮助企业实现享受增值税进项抵扣,降低了回收企业的税负压力。加快提升循环利用水平这项工作中还有其他内容,包括实施再生材料推广应用专项行动,支持汽车、电器电子产品等生产企业提高再生材料的应用比例。
(4)充分发挥标准提升牵引作用。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提升重点行业和重要设备、技术、能耗、排放等指标要求,2025年底前,按期完成“两新”领域全部294项国家标准制定修订的任务。同时,强化标准执行监督,提升强制性标准的执行力和约束力。继续扩大能效和水效标识实施范围,组织遴选产品设备能效和水效“领跑者”。
政策亮点
(1)扩围提标。“扩围”方面,将电子信息、安全生产、设施农业等3个领域纳入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范围;在国三排放标准基础上,支持国四排放标准营运货车报废更新;个人报废燃料乘用车并购买纳入新能源乘用车或2.0升及以下排量燃油乘用车,购买新能源乘用车单台补贴2万元、购买2.0升及以下排量燃油乘用车单台补贴1.5万元;在农机报废更新补贴中,增加水稻抛秧机、田间作业检测终端、植保无人机、粮食干燥机(烘干机)、色选机、磨粉机纳入报废更新补贴范围,由各地区按照规定测算报废更新补贴标准;各地区可自行确定的报废更新补贴农机种类范围上限由6个提高至12个。
“提标”方面,提高新能源城市公交车及动力电池更新补贴标准,平均每辆车补贴额由6万元提高至8万元;提高采棉机报废更新补贴标准,单台最高补贴额增加2万元。家电产品增加了微波炉、净水器、洗碗机、电饭煲等4类家电产品,对个人消费者购买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等3类数码产品(单件销售价格不超过6000元),按产品销售价格的15%给予补贴,每位消费者每类产品可补贴1件,每件补贴不超过500元。
(2)加力贴息。对符合条件经营主体设备更新相关的银行贷款本金,在中央财政贴息1.5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进行额外贴息,进一步放大资金撬动效应,切实降低经营主体,特别是中小企业设备更新的融资成本。与此同时,着力完善贷款贴息项目申报、要件审核、清单推送、资金发放等全链条实施机制,切实提高企业获取优惠政策的便利度。
(3)优化流程。一方面,对于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的设备更新项目,继续采取“地方审核、国家复核”的方式进行筛选把关,简化申报审批流程,切实提高办事效率。另一方面,在支持重大项目的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以工业园区、产业集群为载体,整体部署并规模化实施设备更新,更好地激发园区和中小企业积极性。
发展机遇
(1)今年“两新”政策的资金额将增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国家发改委充分考虑到元旦、春节期间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已经预下达了今年第一批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810亿元,经过测算,这批资金能够充分保障“两新”政策顺利接续实施,特别是能够充分保障好元旦、春节期间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补贴需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表示:今年超长期特别国债用于支持“两新”的资金总规模比去年有大幅增加。具体数额将在今年全国“两会”时向社会公布。
以旧换新政策启动以来,苏宁易购联合超50家金融机构、百家头部品牌,打造以旧换新社区服务站超50000个,实现家电换新150%以上增长,一级能效产品销售占比超九成。在县域市场,2024年开展超16000场以旧换新活动,以旧换新订单量增长191%。京东以旧换新服务已覆盖家电、家居、建材、3C、数码、汽车等200多个细分品类;天猫已率先承接手机、平板等数码产品国补优惠的落地准备工作,苹果、华为、小米、vivo、荣耀、OPPO等十余个品牌正在筹备上线天猫国补中。
国家发展改革委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汽车报废和置换更新超过650万辆,新能源乘用车全年国内零售量达到1100万辆。数据还显示,2024年以旧换新活动中,超过60%的消费者选择购买新能源汽车,推动新能源乘用车国内市场渗透率连续6个月超50%。
(2)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做好发展循环经济这篇大文章。根据《“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到2025年,我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预计达到5万亿元。2025年中央财政继续安排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工作,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加快推行资源回收企业向自然人报废产品出售者“反向开票”,规范资源回收利用行业税收秩序。加快制定废旧手机循环利用工作方案,推动手机、平板等数码产品以旧换新。支持退役动力电池回收循环利用,提升重要资源安全保障能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司司长刘德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持续加强回收循环利用能力建设,继续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旧机电设备等高水平回收循环利用项目建设。培育一批资源循环领域骨干企业,支持中国资源循环集团加快设立全国性、功能性资源回收再利用的平台,支持供销合作社发挥基层网点优势,加快建成标准化、规范化回收利用网络。积极发展二手商品交易和再制造产业,支持平台企业第三方提供二手商品质量信息查询、检验服务,规范二手商品交易产业发展;支持符合质量等相关条件的二手车出口。中国资源循环集团业务将涉及废钢铁、废有色金属等主要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预计每年废钢铁的利用量将达到2.6亿吨。供销合作社系统则有再生资源全资控股企业800多家,回收网点3.5万个。
如何申报:
国家发改委、财政部2025年继续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加力支持“两新”政策,预计未来几年会延续支持。财政部会同相关部门出台了分领域实施细则,明确“两新”资金使用负面清单,压实地方主体责任,确保“真金白银”的政策落到实处。重点领域设备更新项目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采取投资补助等方式予以支持,总体按照“地方审核、国家复核”的方式进行筛选把关,简化申报审批流程。该项目重点支持的是对原有生产设施、工艺、技术进行更新改造升级。
设备更新项目申报要求:
1、在建项目必须符合支持范围。从去年工业、用能设备、能源电力、交通运输、物流、环境基础设施、教育、文旅、医疗、老旧电梯,今年又增加了电子信息、安全生产、设施农业等重点领域。不同领域又细化不同的行业,比如工业领域又分为石化、化工、钢铁、有色、建材、机械、汽车、船舶、纺织、轻工、医药行业等11 个行业门类,重点支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设备应用。
2、项目单位没有被列入失信主体名单,设备更新总投资不低于2000 万元,且设备投资进度没有超过80%;同一项目没有重复申报。
3、项目单位提供淘汰设备清单和更新设备清单;
4、项目已经完成核准、备案、环评、用地、规划、节能安全评价等要素(缺项可说明), 前期工作条件需成熟、完备。。
5、提供相关资质(甲级资信证书)的第三方咨询机构编制项目资金申请书。
6、支持改造项目,不支持新建项目,不得用于已完工项目。
申报流程:
1、前期准备:明确项目定位,结合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领域,明确项目是否符合申报要求;完善前置审批,确保项目已获得必要的土地、能评、环评等审批手续;编制申报材料,包括资金申请报告、项目审批文件、真实性说明、资金承诺函等。
2、在线申报与线下提交:在线申报:通过国家重大建设项目(http://kpp.ndrc.gov.cn)注册单位账号,填写项目基本信息及投资情况。线下提交:准备单行材料,同步报送至属地发改部门。
3、审核与推送:属地发改部门初审,联合行业主管部门进行筛选审核;通过审核的项目逐级推送至国家发改委,纳入国家三年滚动计划库。
结语:近年来扩大内需始终是提振经济的主要抓手,202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继续把提振消费、扩大内需作为2025年的重点工作任务。2024年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其中汽车报废/置换分别超过290/370万辆,带动汽车销售额超过920亿元。这次两新政策加力扩围,不但提高了更新补贴标准,还增加了手机、平板、智能手表等日常产品,有望进一步刺激消费,助力相关产业的发展。但经济的长期发展向好,不仅仅是单纯靠政策刺激,还需要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共同努力,把国家政策高效快捷的执行落地,让老百姓获得实实在在、可感可及的实惠,才有信心去消费。
《中国科技投资》杂志社 (京ICP备2023005456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613号 ) 《中国科技投资》杂志社官网上的部分内容来自相关部委网站,如果您认为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1227252578@qq.com 】我们会尽快处理。 声明:本站严禁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网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Copyright© 2013 Comsenz In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