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3日上午,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总体进展成效。出席发布会的有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委新闻发言人金贤东;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赵辰昕先生;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副司长赵长胜先生;人民银行信贷市场司司长彭立峰先生。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两新”工作。今年3月,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对这项工作作出全面部署;7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提出一系列加力支持“两新”工作的政策举措。
“两新”工作总体进展成效
赵辰昕:
这两个月以来的工作进展可以用“三个全面”来概括。
第一,配套细则全面出台。在全国层面,加力支持“两新”的若干措施发布后,设备更新项目申报通知,以及工业设备、用能设备、环境基础设施、营运船舶、营运货车、新能源公交车、农业机械、老旧电梯等8个领域设备更新实施细则,汽车、家电、电动自行车、家装厨卫等4个领域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细则,这些配套举措已经全部印发实施。在地方层面,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5个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都已经出台加力支持“两新”的实施方案,同时印发了各类地方配套实施细则,超过140份。可以说,运用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加力支持“两新”的政策体系已经构建完成,为今年乃至今后的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第二,国债资金全面下达。设备更新方面,我委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地方审核、国家复核”原则,优化支持方式,简化审批流程,筛选出了4600多个符合条件的设备更新项目,设备更新领域1500亿元国债资金已分2批全部按相关规定和程序安排到项目。消费品以旧换新方面,我委会同财政部,综合各地区常住人口、地区生产总值、汽车和家电保有量等因素,合理确定资金支持规模,消费品以旧换新领域1500亿元国债资金已于8月初开始全部下达到地方。
第三,支持政策全面启动。截至目前,各部门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10条加力措施已经全部启动,各地也配套出台了一系列细化落实举措。比如,北京、天津、上海等20个地区出台了个人消费者汽车置换更新政策。又比如,江苏、浙江、湖北等31个地区均已实施新的家电以旧换新补贴,京东、天猫、苏宁易购等电商平台全面参与家电以旧换新。
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两新”工作逐步取得明显成效,并还在不断显现,可以用“五个有力”来概括。
第一,有力拉动了投资增长。设备更新政策持续推进,有效调动了经营主体更新生产、用能、电梯等各类设备的积极性。前8个月,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长16.8%,增速比全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高13.4个百分点,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4.2%,比前7个月提高3.5个百分点,说明加力政策实施后,8月份的拉动效果更加明显。
第二,有力释放了消费潜力。各地以旧换新政策陆续落地,带动重点消费品销售明显上涨。比如,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8月份全国乘用车零售量为190.5万辆,环比大幅增长10.8%;其中,非常亮眼的是新能源汽车零售量为102.7万辆,环比大幅增长17%。又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由降转升,8月份销售额同比增长3.4%。从平台和卖场情况看,近期家电以旧换新消费快速增长,8月26日至9月21日,京东平台冰箱、洗衣机、电视、空调、电脑等家电产品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28.8%、86.3%、130.6%、240.5%、52.2%,这五类电器的增速最少增长52.2%,增速非常明显;9月1日至21日,苏宁易购全国经营门店客流量提升一倍,电脑、空调的销售额分别实现了近300%和100%的快速增长。这两家企业的数据能够非常直观地反映出“两新”政策的显著效应。
第三,有力促进了产业发展。“两新”工作持续激发需求潜力,相关政策效应正在向供给部门传导,推动设备制造、汽车、家电等行业生产较快增长。以交通、通信等设备更新重点领域为例,8月份,船舶及相关装置、城市轨道交通设备、通信设备等制造行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3%、17.1%、10.3%;家用洗衣机、智能电视、家用电冰箱等产品产量也都实现了较快增长。同时还要看到,不少企业看好“两新”领域发展前景,增加了设备制造、消费品生产等领域投资。前8个月,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制造业、原材料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10%、14.9%、9%。
第四,有力提升了民生福祉。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是“两新”工作的重要落脚点。在这方面,我们会同有关地方和部门开展了大量工作。比如,聚焦建筑市政短板领域、薄弱环节,推动各地扎实开展住宅老旧电梯更新、环境基础设施更新。前8个月,与市政建设密切相关的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供应业投资增长23.5%。又如,聚焦提升教育、医疗、文旅等领域公共服务质量,深入推进社会领域设备更新,智慧文旅等改造提升全面推进。我们注意到,近期央视深入采访报道了医院彩超机、CT机更新以及国家图书馆迎来设施新升级等,有很多典型案例,非常生动地展现了“两新”政策的落地情况。
第五,有力支撑了绿色转型。“两新”工作的重要目标,就是通过使用更多更加节能低碳的产品,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活质量,助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在“两新”政策带动下,新能源汽车产业增势较好,8月份,新能源汽车和充电桩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0.5%和97%,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53.9%,连续两个月突破50%。节能家电零售快速增长,据初步统计,8月26日至9月8日全国1级能效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燃气热水器线上销售额分别同比增长54.6%、140.2%、31.8%、396.2%、78.41%,增速大幅快于同品类家电整体水平。与此同时,回收循环利用行动、标准提升行动也取得积极进展,前8个月,全国新增智能化社区废旧物资回收设施5900多个,报废汽车回收量421万辆,同比增长42.4%。重点领域标准加快制订、修订,为深化绿色转型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撑。
“两新”工作连接供需两端,既惠企又利民、既利当前又利长远,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实践已经在充分证明这一点。绿色化和数字化转型发展是大势所趋,蕴含着巨大的增长潜能;“两新”工作以提高技术、能耗、排放等标准为牵引,是绿色化和数字化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将这些潜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增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两新”工作的决策部署,会同有关方面进一步用足用好加力支持“两新”等各项政策和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各项资金,让政策红利惠及更广大的消费者和经营主体,同时也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加快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等提供更强有力的动力。
答记者问
澎湃新闻记者:
对于中小企业在设备更新中面临的融资需求,中国人民银行提供了哪些具体的金融支持措施?这些措施的实际落地情况如何?下一步还有什么打算?
彭立峰:
企业在设备更新中的融资需求主要由银行贷款满足,人民银行通过再贷款政策工具给予支持。今年4月,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人民银行会同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创设了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规模5000亿元,利率1.75%。其中,安排1000亿元额度支持初创期、成长期科技型中小企业“首贷”;安排4000亿元额度专项支持重点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项目,并强调优先支持中小企业申报的相关项目。
政策实施以来,相关部门认真组织项目遴选,累计向银行机构推送3批次、1.3万个备选项目;人民银行等部门指导银行机构建立专项工作机制,加强资源保障,加快对接尽调,按照市场化原则加大对项目融资的信贷支持。相关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推送的设备更新项目已基本实现融资对接和尽调的“全覆盖”,累计签约贷款金额2300亿元,加权平均利率3.1%,比1年期LPR利率(3.35%)还低25个基点,有力支持了重点领域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项目的实施。据我们统计,其中70%的资金是支持中小企业的。
同时,人民银行持续推动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大文章等有关工作,为中小企业融资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比如,联合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出台《关于扎实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的工作方案》,加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发挥碳减排支持工具、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作用,新增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1000亿元,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截至今年8月末,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普惠小微贷款分别同比增长21%、16%,均显著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
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联合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进一步加大对银行机构和地方政府的指导督促力度,通过加快贷款项目的土地、规划、环保、安全等证照办理进度,将更多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涉农主体的项目纳入备选清单,加大融资担保和风险补偿支持力度等措施,用好用足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大力支持重点领域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项目;完善金融“五篇大文章”政策体系,丰富适应广大中小企业需求的专属金融产品,不断提升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强度、覆盖面和适配性。
央视新闻中心记者:
9月22日是习近平主席提出“双碳”倡议4周年的重要节点,今年7月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文件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台加力支持“两新”政策,有着什么样的意义?推进“两新”工作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加快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将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赵辰昕:
习近平总书记做出“双碳”目标宣示之后,我们与各地区各部门一道,一直坚持以“双碳”工作为引领,重点围绕《意见》提出的国土空间、产业结构、能源、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5大领域,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刚才,我在开场时已经提到,此次“两新”工作坚持宏观着眼、微观着手,既利当前、又利长远。从微观层面看,“两新”政策有利于有效改善企业和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从宏观层面看,此政策有助于扩大国内需求,而且非常有利于推动实现“双碳”目标和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我们始终将“两新”工作与节能降碳、绿色转型工作紧密结合,推动先进产能持续提升,高质量消费品更多进入人民群众的生活。可从以下几点反映:
一是将节能降碳改造作为设备更新的重要支持领域。有关数据显示,我国重点领域产品设备年运行能耗量占全国能耗总量约80%,一些在用产品设备能源消耗量大,因为长期没有更新,导致能源利用效率仍然比较低下,推动这些设备的更新改造对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这次加力支持“两新”的政策,我们在工业、环境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物流、教育、文旅、医疗等领域设备更新以及回收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又将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范围扩大到能源电力、老旧电梯等领域设备更新以及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目的就是想通过扩大范围,推动工艺更新、数字赋能、绿色低碳等助推产业升级发展,不断培育产业新动能。
二是将提高能效水平作为消费品以旧换新的重要鼓励方向。我国是耐用消费品保有大国,家电保有量超过30亿台,汽车保有量超过3亿辆。通过以旧换新提高这些存量产品的能效水平,将有助于降低我国总体能耗水平和碳排放强度。在汽车报废更新方面,我们对购买新能源乘用车或2.0升及以下排量燃油乘用车,分别补贴2万元和1.5万元。在家电以旧换新方面,我们对购买2级及以上能效或水效标准的冰箱等8类家电产品给予产品销售价格的15%以旧换新补贴,对购买1级及以上能效或水效标准的产品,额外再给予产品销售价格5%的补贴。在政策带动下,8月份新能源汽车零售达到102.7万辆,环比大幅增长17%,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连续两个月突破50%。预计全年将实现200万辆低排放标准乘用车退出。
三是将先进能耗排放水平作为标准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新”政策中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实施标准提升行动。目前,今明2年拟制订、修订的294项国家标准已全部立项,其中70项已完成制定修订,已经向社会发布了,涉及能耗能效、污染物排放、安全生产、电动汽车、家用电器、家居用品、民用无人机等多个领域,这些标准在推动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总之,我们将“两新”政策与提升能效水平、推动技术升级、助力节能降碳相结合,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下一步,我们将不断推动“两新”政策落实落细,更加有力支撑实现“双碳”目标。
央广中国之声记者:
财政资金保障和监管对有序推进“两新”工作至关重要。目前,各地加力支持“两新”工作均已启动实施,请问财政部能否具体介绍一下在做好资金保障和监管方面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
赵长胜:
财政资金保障和监管是加力推进“两新”工作的关键环节,对有序推进“两新”工作至关重要。财政部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及时下达超长期特别国债和设备更新贷款贴息资金,切实做好资金保障和监管工作。
一是分批次直接向地方安排15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综合各地区常住人口、GDP、汽车和家电保有量等因素,确定各地区资金规模后,财政部第一时间按60%比例向地方预拨900亿元资金,并要求各省抓紧将预算资金分解下达至同级有关部门或下级财政部门,有效保障各地及时启动相关工作。同时,财政部密切跟踪各地工作进展情况,实时掌握资金使用进度,并根据地方实际工作进展情况,及时下达剩余600亿元资金,有效保障中秋、国庆期间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资金需求。
二是及时下达大规模设备更新专项资金,收到国家发展改革委转来的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设备更新项目清单后,财政部第一时间启动预算下达程序,下达相关资金,并要求地方各级财政部门按照项目实施进度及时拨付资金,保障相关项目有序实施。
三是拨付第一笔设备更新贷款贴息资金。中央财政优化资金申领流程,向省级财政预拨贴息资金,省级财政按季度向银行预拨贴息资金,银行在收息时直接扣除,经营主体免申即享优惠利率。财政部安排设备更新贷款贴息资金200亿元,目前已拨付第一笔贴息资金80亿元,提振经营主体设备更新积极性,加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
此外,加力支持“两新”工作资金投入大、涉及领域多,需不断强化资金监管,保障资金安全,对此,我们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建立了定期调度机制,密切跟踪政策实施进展,压实各地项目和资金管理的主体责任,同时,明确资金使用“负面清单”,要求相关资金不得用于平衡预算、偿还政府债务或清理拖欠企业账款、“三保”支出等,并通过线上监控、线下核查等具体举措,防止资金挤占、挪用,让“真金白银”的政策落到实处、早见成效。
下一步,财政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密切跟踪资金分配下达情况,推动有关政策措施落实落细,确保“两新”工作取得更大成果。谢谢。
凤凰卫视记者:
更新换新淘汰下来大量的落后产品设备,处理不好可能带来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新的问题。请问“两新”工作在旧家电、旧消费品、旧设备回收等方面作出了哪些安排?下一步还将采取哪些举措推进回收循环利用?
赵辰昕:
“两新”工作持续推进将会在未来一段时间产生大量废旧物资,需要通过回收循环利用工作应对此问题。我们始终高度重视废旧物资回收循环利用问题,“两新”的四大行动中,回收循环利用是其中的重要一项。把回收循环利用链条畅通了,不仅能有效解决环境污染等问题,还能帮助我们开启资源的“第二矿山”。近段时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认真履行循环经济主管部门职责,会同有关部门持续推进回收循环利用行动,取得了很好效果,可以从3方面向大家介绍。
一是废旧物资回收网络不断完善。针对回收渠道不够完善等问题,我们会同有关部门深入推进垃圾分类网点与废旧物资回收网点“两网融合”,提高可回收物分类准确率。截至目前,全国建成回收网点约15万个,各类大型分拣中心约1800个,有效解决了过去回收网点不够、不完善的问题。
二是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不断强化。针对废旧资源再生利用质量不高等问题,我们深入开展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60个废旧物资循环利用重点城市、100个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等项目的建设,引导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产业进一步集聚化、规模化发展。截至目前,全国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59%,废钢铁、废有色金属等10种主要再生资源利用量每年都在大幅增长,废钢铁每年利用量已经达到2.6亿吨。
三是循环利用体制机制不断健全。针对企业在抵扣减税方面的难题,持续推进资源回收企业向报废产品出售者“反向开票”,从而降低回收企业经营成本。针对困扰行业多年的用地难题,我们指导各地把废弃物回收设施纳入市县国土空间规划,为回收循环利用提供用地支撑。针对不规范小作坊污染环境问题,深入实施退役动力电池等综合利用规范条件,大力畅通线索举报渠道,加强环境监管执法,坚决打击“作坊式回收拆解”等环境违法行为。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方面,做好回收循环利用这篇大文章,加快构建覆盖各领域、各环节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持续畅通资源回收利用链条,推动实现“去旧更容易,换新更便捷”。一是加快“换新+回收”物流体系和新模式发展,进一步完善废旧产品设备回收网络。二是强化生产者责任延伸,支持企业建设回收废旧产品的逆向物流体系,推进退役风电光伏、动力电池等高效利用。同时,支持组建中国资源循环利用集团,推动设立全国性、功能性资源回收利用平台。三是优化二手车交易登记管理,完善相关资源进口标准和政策,构建国际化回收循环利用更大的体系。与此同时,回收循环利用需要方方面面形成合力,我们呼吁广大消费者和企业积极参与废旧物资回收、再生资源利用等各环节具体的工作和行动,共同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请问财政部中央资金下达以后,地方财政部门如何推动政策落实,加快资金兑付?
赵长胜:
政策效果是预算资金管理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我刚才已经提到,我们建立了定期调度机制,从各地上报的情况来看,各地财政部门积极配合发展改革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及时做好政策谋划和资金保障,推动加力支持“两新”政策尽快落地见效。
一是加大地方配套资金投入力度。《若干措施》明确,有关资金按照总体9:1的原则实行央地共担。各省级财政部门积极安排配套资金,确保地方负担部分落实到位,部分地区还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加大地方资金配套负担比例,如,青海省在中央政策外,出台省级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并增加安排省级配套资金支持,加力推动“两新”工作。
二是因地制宜创新工作举措。各省财政部门积极配合省级有关部门,分领域摸清底数,据实测算资金需求,并结合实际,聚焦企业和群众反响热烈、呼声较高的领域,加大投入力度,激发投资消费潜能。如,四川省每年新增30亿元,对工业领域设备升级、绿色低碳、安全生产等项目予以支持;浙江省新增支持家庭适老化改造消费补贴政策,对老年人家庭购置符合条件的物品和材料,给予50%和60%的分档补贴,补贴金额最高可达2万元。
三是多措并举优化服务流程。各地均积极发布指引手册、补贴指南、开通咨询热线,及时回应消费者关切,并从商家和消费者两端发力简化流程,确保政策直达快享。如,北京市对家电和智能家居,采取“立购立减”的方式实现“优惠直达”,切实提高群众获得感,并创新资金兑付流程,在确保资金使用安全基础上,对参与活动的商家,采取“预拨+清算”等方式加快资金兑付,切实减轻商家垫资的压力。
截至目前,各地资金使用兑付进度不断提速,各品类消费品补贴资金兑付得到有效保障。在中央资金支持引导下,企业和消费者投资消费积极性得到调动,各领域政策成效逐步显现。如,湖北省加力支持“两新”政策实施以来,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品以旧换新需求旺盛,全省家用电器店累计交易额比上年同期增长50%;浙江省汽车以旧换新需求大幅增长,当前日均申请量约2100辆,是加力支持“两新”政策发布前一周的近三倍,平均每日补贴资金兑付需求超过4000万元。
下一步,财政部将持续督促各地加快资金使用兑付,强化资金跟踪问效,最大范围、最大力度地释放投资消费潜力。谢谢。
编辑整理:张婷
《中国科技投资》杂志社 (京ICP备2023005456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613号 ) 《中国科技投资》杂志社官网上的部分内容来自相关部委网站,如果您认为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1227252578@qq.com 】我们会尽快处理。 声明:本站严禁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网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Copyright© 2013 Comsenz In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