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标准提高助推产业格局重构和竞争力提升
2024-07-26 16:42:16 访问量:

导语

经过多年发展,在清洁能源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驱动的双重作用下,光伏产业已成为我国少有的形成国际竞争优势、实现端到端自主可控、并有望率先成为高质量发展典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推动我国能源变革的重要引擎。目前我国光伏产业在制造业规模、产业化技术水平、应用市场拓展、产业体系建设等方面均位居全球前列。

7月9日-15日,工信部对《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光伏制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办法(2024年本)》(征求意见稿)的公开征求意见。两份文件可以说是进一步加强光伏制造行业管理,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整体而言,文件目标明确,限制、减少低水平光伏项目重复建设和无序扩张,鼓励多上马有效、高值创新型项目,把焦点放在了品质提升上。

当前正值光伏产业寒冬,政府“有形之手”围绕技术标准、资金能力等多个方面提出新要求,鼓励引导光伏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光伏制造项目、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新建和改扩建光伏制造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为30%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引导规范先进产能建设,有利于营造良好业内生态,助力全产业链穿越周期低谷。

我国光伏行业世界领先

光伏产业本质上是半导体技术与新能源需求相结合而衍生的产业。产业链上游是晶体硅原料的采集和硅棒、硅锭、硅片的加工制作,中游是光伏电池片和光伏电池组件及配套设备的制造,下游是光伏电站系统的集成和运营。

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历史阶段

 光伏产业:标准提高助推产业格局重构和竞争力提升

图片来源:平安证券

受益于经济性提升,我国光伏装机量与产业链产能快速扩张。在制造端,我国光伏组件产量连续16年位居全球首位,多晶硅产量连续12年位居全球首位。在应用端,我国光伏新增装机量连续10年位居全球首位,光伏累计装机量连续8年位居全球首位。从多晶硅到组件,中国在全球光伏产业链制造阶段的占比均超过了80%。

当前,我国的光伏行业不论是技术还是在产业规模方面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钙钛矿、叠层等新型电池转化效率屡创新高,是技术水平领先的重要体现;光伏电池片、组件等重点环节产量产能的全球占比均达80%以上,2023年我国光伏行业总产值(不包括逆变器)超过1.75万亿元,是产业规模优势的具体体现。

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2022年,我国地面光伏系统的初始全投资成本为4.13元/W左右,较2021年下降约0.02元/W,其中组件约占投资成本的47.09%,占比较2021年上升1.09个百分点。非技术成本(接网、土地、前期开发费用等)约占13.5%(不包含融资成本),较2021年下降了0.54个百分点。2023 年,地面光伏系统的初始全投资成本为3.4 元/W 左右,其中组件约占投资成本的38.8%,非技术成本约占16.5%(不包含融资成本)。预计2024 年,可降至3.16 元/W 左右。2023 年,我国工商业分布式光伏系统初始投资成本为3.18 元/W,2024 年预计下降至3 元/W 以下。

“十四五”时期,平价时代叠加“碳中和”目标以及大基地开发模式的推动,集中式光伏电站很可能迎来新一轮发展热潮。同时,随着组件价格下行,光伏在建筑、交通等领域的融合发展,加上整县推进、千家万户沐光行动、农村能源革命试点、绿色产业园区建设等政策的推动,分布式项目仍会持续增长,尽管占比可能有所下降。

我国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项目情况

 光伏产业:标准提高助推产业格局重构和竞争力提升

图片来源:平安证券

“十四五”期间我国光伏主要应用场景

 光伏产业:标准提高助推产业格局重构和竞争力提升

图片来源:平安证券

今年上半年

价格跌入低点,企业预亏超百亿

2023年四季度产业链价格骤降风暴袭来,使得光伏行业遭遇史上最强的“内卷”。事实上,光伏企业已经习惯了通过扩产来获取市场份额的方式,并且得益于顶层政策的支持,地方政府、资本都站在了光伏企业的身后,促使这轮产业周期快速升温。然而,供需错配的情况随之而来,这直接导致光伏产业链价格暴跌,资本市场热度骤减。

光伏产业“内卷”的直观表现是价格。今年上半年,国内光伏产业链各环节的价格竞争仍然激烈。具体而言,在硅料端,P型单晶致密料就从年初的5.81万元/吨降至6月底的 3.46万元/吨,跌幅高达40.45%,N型棒状硅、N型颗粒硅价格分别跌幅41%、38.14%。在硅片端,P型M10单晶硅片从1.9元/片降至1.23元/片,降幅为35.26%,N型各尺寸硅片价格也从年初2.1元/片降至1.4元/片,降幅为33.33%。在电池片端,P型182mm和210mm的价格分别下降了16.67%和18.92%,N型 TOPCon电池片的价格从0.47元/W降至0.32元/W,跌幅达35.36%。而在组件端,P型182mm和 210mm单晶组件价格分别下降了31.91%和13.98%,N型TOPcon182mm双玻组件和 HJT210mm双玻组件的价格则分别下滑了35.36%和15.00%。

2024年上半年,光伏产业链各环节的总产量同比大幅增长,逆“价”而上。其中,硅料环节总产量同比增长62.35%,达到了105.79万吨。此外,硅片与电池片环节的总产量同比增长也超过了45%,而组件环节产量则同比增长38.97%。

可以说,光伏供应端的不景气与需求端的高增长并存,周期性与成长性特征显著。目前,光伏产业链四个环节(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当前都基本处于亏损阶段。1-6月,多晶硅(致密料)、硅片(N型)、电池(TOPCon 电池)和组件(TOPCon 组件)均价分别下滑约40%、35.17%、36.17%和10.5%,尽管1-5月,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6.9亿千瓦,同比增长 52.2%。

传导至经营层面后,绝大多数企业的业绩表现逊于去年同期,企业的生存境况不乐观。7月5日-9日期间,隆基绿能、通威股份、TCL中环、晶澳科技、爱旭股份等9家光伏企业陆续发布2024年上半年业绩预告,显示均为预亏,最高或亏损55亿元,合计最大亏损值超188亿元。

上半年,隆基绿能预计亏损为48-55亿元,通威股份预计亏损30-33 亿元左右,晶澳科技预计亏损8-12亿元。此外,TCL中环预计亏损29-32亿元、爱旭股份预计亏损14-20亿元、弘元绿能预计亏损8-11亿元、京运通预计亏损7.56-11.3亿元、双良节能预计亏损 10.3-12.8 亿元、钧达股份预计亏损0.9-1.8亿元。这9家光伏企业合计预计亏损范围为 155.76-188.9亿元,短期内通过降低开工率、裁员、暂缓或取消新项目投产等措施缓解经营压力,长期来看加速了落后产能的出清。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在资本市场严监管环境下,光伏企业通过股市融资已经变得并不容易。自2023年下半年以来,光伏IPO折戟和再融资计划终止的企业超25家。没了资本助力,过去一段时间光伏投资热潮已然降温,但“失血”状态令人担忧。晶科能源方面称:“未来,没有市场能力、技术能力和持续现金流入的企业会逐渐被市场淘汰。”

此前,业内有观点称,光伏行业2024年第一季度会承压,但第二、三季度会好转,将调整至合理的利润水平。但目前看来,这一轮周期调整时长超出了光伏行业的预期。

顶层设计调整

目前,在行业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进入了新一轮的行业震荡周期,产业阶段性供需失衡、产业链价格快速下滑、企业经营承压。对此,行业呼吁在加强行业自律、减少行业内卷的同时,也需要在宏观行业管理政策层面优先支持有技术、有品牌、有自有知识产权的企业,引导避免低水平盲目扩张,优化光伏产业发展环境,包括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统一相关标准、提升产品质量等。

7月9日,工信部就修订后的《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4 年本)》和《光伏制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办法(2024 年本)》(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范条件》《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引发业界广泛关注。市场普遍认为,修订后的《规范条件》《管理办法》顺应了行业发展需要和技术发展最新情况。

《规范条件》自2013年发布以来,根据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先后于2015年、2018年、2021年适时进行修订,通过政策引导并在技术指标、产能利用、生产能耗等方面提出要求,促进光伏产业升级发展。截至2023年年底,已累计公告十二批共329 家、撤销七批共120家光伏行业规范企业名单,名单涵盖光伏制造业主要环节60%以上骨干企业,并被应用单位、电站企业、金融机构及有关方面等广泛应用,有效促进了行业转型升级和健康发展。

通过与 2021 年本规范条件进行对比,主要修订点如下:一是继续引导光伏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光伏制造项目,避免低水平重复扩张;二是提高部分技术指标要求;三是加强质量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四是引导提升绿色发展水平;五是鼓励参与标准制(修)订工作;六是加强规范名单的动态管理。

在目前光伏供需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加强供给端的调控是加快推动供需恢复平衡的关键举措,为此,《规范条件》继续引导光伏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光伏制造项目,避免低水平重复扩张。同时,对于除了多晶硅之外的新建和改扩建光伏制造项目,也将最低资本金比例由20%提升至30%。

《规范条件》结合行业技术发展趋势,提高了相关产品技术指标。同时,基于 N 型单晶电池和组件逐渐成为技术发展主流的实际情况,增加了对于 N 型电池、组件等产品相关要求。如将现有单晶硅光伏电池、组件项目平均效率指标分别由不低于22.5%和19.6%提升至P型电池、组件效率不低于23.2%和21.2%,N型电池、组件效率不低25%和22.3%。新建单晶硅光伏电池、组件项目平均效率指标分别由23%和20%提升至P型电池、组件效率不低于23.7%和21.8%,N型电池、组件效率不低于26%和23.1%。现有项目P型和 N型电池、组件平均效率值为行业平均水平,新建项目P型和N型电池、组件平均效率值综合考虑了行业先进水平以及政策发布实施后行业可以达到的指标水平。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避免资本无序扩张、提升产品质量、稳定产品价格的有效途径。为此,《规范条件》在前期引导企业持续加强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基础上,丰富知识产权保护等要求,提出光伏制造企业应具有应用于主营业务并实现产业化的核心专利,研发生产的产品应符合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规定,且近三年未出现侵权行为的要求,鼓励企业按照《企业知识产权合规管理体系要求》完善相关体系建设。同时,强调对产品高可靠、长使用寿命的要求,将工艺及材料质保期由10年提升至12年,提升产品衰减技术指标,并增加可靠性试验要求。

《规范条件》进一步丰富了绿色制造内容,引导产业持续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如提高现有及新建多晶硅、硅锭、硅棒、硅片、电池、组件项目电耗和水耗指标,强化企业生产过程绿色化要求,鼓励企业参与光伏行业绿色低碳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引导企业开展光伏产品回收利用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增加了光伏产品碳足迹核算等要求,鼓励企业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能源管理体系等认证,开展环境、社会和治理(ESG)信息披露工作。

提升标准供给水平是提升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软实力”的关键。为此,《规范条件》鼓励企业参与太阳能光伏领域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制(修)订和国际标准化活动。加强《太阳能光伏产业综合标准化技术体系》实施。鼓励晶硅组件外形尺寸满足《地面用晶体硅光伏组件外形尺寸及安装孔技术要求》要求。

对于加强规范名单的动态管理,“有进有出”是充分发挥政策实施效果、提升政策实施水平的必要举措。为此,《规范条件》对于撤销公告资格的情况,专门增加了“未按要求提交自查报告”的条款,一是与《管理办法》中按时提交年度自查报告的要求相呼应;二是通过强化政策约束提升行业监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