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科技投资杂志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孙玉琴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研究生 唐钰莹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本科生 谷歆迪
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中亚位于亚欧大陆的中心,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向西开放的必经之路。目前,中亚五国交通基础设施还较为落后,不能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世界银行2018年12月发布的报告,“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能够缩短运输时间,降低贸易成本。其中,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贸易成本下降多达10.2%。我国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拥有成熟的经验和先进的技术。在“一带一路”政策下,加大对中亚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有利于实现地区间的互联互通,也是推进中国企业“走出去”转移产能和实现产能优化配置的重要举措。但是,由于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具有涉及资金巨大、投资回报周期长等特点,结合中亚地区复杂的投资环境,中国企业对中亚交通基础设施投资面临着诸多的风险。
中国企业对中亚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概况
中亚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情况
中亚五国都是内陆国家,地理条件复杂,山脉、沙漠纵横其间,水运和航空运输很少,铁路公路运输是交通运输主力。从整体来看,连接欧亚的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各国的经济水平大致像一个“U”形,即两端经济发达,但中国西部和中亚地区相对落后。目前中亚地区区内贸易多通过公路,对外贸易则更多通过铁路网。
中亚五国交通基础设施均欠发达。其中哈萨克斯坦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总体上相对完备,乌兹别克斯坦公路建设较领先,其它各国基础设施总体及各类别均较落后。
中国的公路密度远高于中亚五国,是土库曼斯坦的17.1倍,是吉尔吉斯斯坦的2.9倍。虽然中亚五国以公路运输为主,但公路网建设还有很大发展空间。铁路密度上,中亚五国中铁路密度最高的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铁路密度相当,其余四国与中国还有较大的差异,还应加大铁路建设。
中国企业对中亚五国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现状及机遇
目前中国对中亚五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主体仍以国有企业和大型股份有限公司为主,且多来自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和新疆地区。投资融资方式上看,主要有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主权财富基金参与投资与丝路基金参与投资三种。投资方式以国际工程承包为主,绿地投资为辅。
中国对中亚的对外承包合作自2008年有了显著提升。总体来看,哈萨克斯坦所占比重最大。2017 年,中国企业在哈新签合同额 23.5 亿美元, 同比下降 31.2%,占整个中亚地区新签合同总额的 66.0%。土库曼斯坦在2010年、2014年表现强势。
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是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先锋,中亚国家纷纷制定了本国交通设施发展规划,与中国“一带一路”道路互通发展倡议相契合。如哈萨克斯坦制定了《哈萨克斯坦至2020年发展战略规划》,计划在交通基础设施领域投入200亿美元。塔吉克斯坦2011年制定了《塔吉克斯坦至2025年国家交通设施发展专项规划》,预计投入99.2亿美元至公路、铁路、航空等领域。中国企业利用中国政府优惠贷款在塔修建了塔—乌公路、哈特隆隧道、亚湾—瓦赫达特铁路隧道等交通基础设施。乌兹别克斯坦总统于2015年3月批准了《2015-2019年道路运输基础设施发展纲要》,计划新建国内的公路、桥梁、铁路等。2017年5月,中国商务部与乌兹别克斯坦国家投资委员会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与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国家投资委员会关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和《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政府国际道路运输协定》共同推进两国企业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开展基础设施领域合作。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中国与中亚在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势必会进一步加强,共同构建中国——中亚的交通网络体系。
中国企业对中亚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主要风险分析
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是指主要由政治因素引起的,由于东道国政治环境或国家间政治关系发生改变,使得整体经营环境发生剧烈变化,从而给外国政府、企业或其他投资者带来经济损失的可能性。中国企业对中亚各国进行投资,可能面临的政治风险有:
第一,地缘政治与大国博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从一个方面来说非常符合中亚各国的战略利益,中亚各国都积极参与到“一带一路”的倡议中。但同时受到西方鼓吹的“中国威胁论”的影响,中亚各国都中国投资持有保留态度。由于地理位置的独特性,自古以来即是大国战略博弈的要冲之地。当前,世界各大国纷纷提出了染指中亚的各种战略规划,如俄罗斯的“欧亚联盟”计划、美国的“新丝绸之路”计划,甚至欧盟近些年也在推行积极的中亚政策。受地缘政治的影响,中国在中亚各国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受到阻挠,如中吉乌铁路项目的搁置,除吉尔吉斯斯坦国内政治不稳定因素外,很大受到俄罗斯消极态度的影响。
第二,地区安全形势风险。战争和内乱风险威胁社会安全,中亚地区存在地区极端主义和地区恐怖主义威胁。阿富汗地区北部恐怖势力对中亚地区产生巨大威胁,与阿富汗接壤的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边境防御任务艰巨。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简称“乌伊运“)是中亚影响最大的地区恐怖主义,该组织的基本力量在2016年被消灭,但仍需警惕其死灰复燃的风险。“伊斯兰国”在2017年全线崩溃以后,该恐怖组织的残余势力向全球流窜。中亚籍“圣战分子“可能回到母国,激活中亚地区原有的恐怖组织。WFE发布的《2018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中亚国家的恐怖主义影响得分都很高,对地区安全威胁很大。
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是项目所在国的经济社会状况发生变化所带来的风险,指材料价格和工资上涨、利率波动、汇率波动、市场预测错误等引起的损失。
第一,汇率风险。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期限长,金额大,受汇率影响较大。2014年以来,除土库曼斯坦以外,其余中亚四国货币大幅贬值,给我国企业投资中亚带来巨大风险。
第二,通货膨胀风险。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中,为了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东道国通常要求承包企业采购当地的建材。由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的特点,采购成本受到当地通货膨胀的影响,通货膨胀高会使建设成本高出预估额。中亚各国的通货膨胀率较高,近十年来波动明显。
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指项目所在国家司法制度是否健全,对境外投资是否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当地执法部门是否秉公执法及执法效率,以及有没有对境外投资有歧视性政策或条款等所引发的风险。
第一,法律制度不健全。中亚国家关于外国投资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使外国投资者在当地开展投资合作项目无法可依,比如关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国际承包中常用的BOT模式,只有哈萨克斯坦在2006年出台的《哈萨克斯坦特许经营法》中做了相关规定,其余中亚四国都没有相关立法。
第二,法律法规变更频繁。中亚国家频繁修改关于外国投资的法律,其相关政策的稳定性有待提高。比如2017年12月哈国出台了新版《矿产法》,对比2010年版的《矿产法》有了大幅度的修改。中资企业需要重新准备申报文件以及为到达新法规定的要求进行生产改造等,新法的实施对正在进行中的矿产资源投资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三,司法系统不透明,普遍存在腐败情况。根据来自透明国际的《腐败指数报告》,近几年来中亚国家腐败指数一直居于倒数三分之一以内,得分均未超过30分。此外,当地法院偏向本国企业,外国企业在当地司法诉讼程序中很难得到公正对待。比如在塔吉克斯坦,中资企业的投资纠纷主要通过协商或外交途径解决,很少采取法律诉讼解决方式。
社会风险
社会风险,是投资项目的潜在社会或环境影响使当地百姓受损,进而阻碍投资项目进程的现象。
第一,民族文化差异。中亚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有不同的信仰和生活习惯。大多数居民信仰伊斯兰教,当地风俗习惯与我国有较大的区别。例如,在吉尔吉斯斯坦,忌食猪、驴、狗、蛇肉以及自死畜肉和猛禽肉。在宗教气氛比较浓厚的地区,可食的马、牛、 羊肉也必须是清真的。在当地,如果一个人在饮食方面不遵守规矩,他的行为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因此,如果中国企业在中亚进行投资时,企业员工对当地习俗缺乏了解,很可能会被当地社会团体和民众抵制,破坏中国企业在当地的企业形象。
第二,环保风险。对于大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会对当地环境产生重大改变。中亚各国都制定了各自的环保法律法规,如《自然保护法》、《森林法》、《植物保护法》、《动物保护法》、《生态安全法》等。此外,中亚各国都要求外商投资建设项目要通过国家环保部门的环境影响评估。我国企业在国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因环保产生损失的案例很多,如中海外联合体所承包的波兰A2公路,因施工过程中影响到当地一种珍稀蛙类的栖息,项目停工两周。中吉乌铁路遭吉尔吉斯斯坦政界以及一部分民众反对的一个原因是,很多有色金属矿区在铁路沿线,该项目可能带来严重的环境破坏。
中国企业对中亚五国交通基础设施投资风险防范建议
结合前文对中国企业对中亚交通基础设施投资风险分析,从我国企业角度出发,提出以下对中亚五国交通基础设施投资风险防范的建议措施。
第一,充分调查了解当地投资环境,做好风险评估。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具有涉及金额大,投资周期长的特点,与东道国的投资环境关系很大。因此,企业在投资前,应该充分调查了解当地投资环境,从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方面对投资的国家详细调研。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与其他领域投资相比,政治风险更大。企业可以向我国政府对外投资促进部门以及驻中亚五国当地大使馆详尽了解,谨慎评估。同时,应该对拟合作的当地企业进行尽职调查,谨防上当受骗。
第二,健全企业决策和管理体系。企业内部要健全自身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法律法规系统、海外项目风险管理系统等。有实力的企业可以成立专门的法务部门和海外项目管理部门,对整个项目周期的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和管理,有效降低风险。此外,由于中亚五国交通基础设施市场较小,竞争激烈。我国企业应注重内部协调沟通,避免恶性低价竞争,使企业乃至国家蒙受损失。
第三,推行“当地化“的经营策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会对东道国当地的社会环境产生巨大影响。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尊重当地风俗文化,遵守法律法规,加强环保意识,积极开展公益活动,承担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充分利用当地劳动力,并且妥善处理好与当地居民、工会的关系,从扩大就业、发展经济、热心公益等方面积极回报当地社会,避免对方对中方企业产生剥削廉价劳动力,掠夺资源市场的误解。
第四,构建风险应对机制。企业应该建立风险预案机制,对可能遇到的风险提前预测并做好风险应对方案。如面对汇率风险,企业可以使用各种金融工具,如远期外汇合约、外汇期权、外汇债务工具等。面对政治风险等,可以充分使用中国政策性保险机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提供的对外投资合作中的风险保障服务,包括政策风险、商业风险等,也可以使用中国进出口银行等政策银行提供的商业担保服务。如果采用了信用保险机构的承保业务,发生损失后由信用担保机构进行核定损失,补偿风险损失和追偿,降低企业投资风险。
《中国科技投资》杂志社 (京ICP备2023005456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613号 ) 《中国科技投资》杂志社官网上的部分内容来自相关部委网站,如果您认为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1227252578@qq.com 】我们会尽快处理。 声明:本站严禁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网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Copyright© 2013 Comsenz In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