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颁发绿证新规 能源迈向绿色转型新征程
时间:2025-03-20 10:42:35 访问量: 作者:暂无

编辑:宋金泰

导语:

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不断增加,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绿色电力证书(以下简称“绿证”)作为可再生能源电量环境属性的唯一证明,是推动绿色电力消费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关键工具。2025年3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这一政策文件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在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和绿色电力消费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政策梗概:

《意见》的核心目标是加快建立绿色能源消费促进机制,推动绿证市场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绿色电力消费水平。文件明确了两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到2027年,绿证市场交易制度基本完善,强制消费与自愿消费相结合的绿色电力消费机制更加健全,绿色电力消费核算、认证、标识等制度基本建立,绿证与其他机制衔接更加顺畅,绿证市场潜力加快释放,绿证国际应用稳步推进。到2030年,绿证市场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全社会自主消费绿色电力需求显著提升,绿证市场高效有序运行,绿证国际应用有效实现,绿色电力环境价值合理体现,有力支撑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

为实现上述目标,《意见》从市场供给、消费需求、交易机制、应用场景、绿证国际化等方面提出了十七条具体措施。这些措施涵盖了从绿证的核发、交易到应用的全生命周期,旨在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推动绿色电力消费的普及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政策亮点:

1. 强制与自愿消费相结合:《意见》提出依法稳步推进绿证强制消费,逐步提高绿色电力消费比例并使用绿证核算。同时,鼓励相关用能单位在强制绿色电力消费比例之上,进一步提升绿色电力消费比例。这种机制既确保了绿色电力消费的刚性需求,又为自愿消费提供了空间,有助于提升全社会的绿色电力消费意识。

 

2. 完善绿证交易机制:《意见》强调健全绿证价格形成机制,加强绿证价格监测,研究建立绿证价格指数,引导绿证价格在合理水平运行。此外,还优化了绿证交易机制,推动绿证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通,打破区域限制,促进绿证的优化配置,完善了全国统一的绿证交易体系,推动发用双方签订绿证中长期购买协议。这些措施将有效提升绿证市场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3. 拓展应用场景:《意见》提出加快绿证标准体系建设,研究绿证相关标准体系,编制绿色电力消费标准目录,推动绿证与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和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有效衔接。此外,还鼓励打造一批高比例消费绿色电力的绿电工厂、绿电园区,将绿色电力消费信息纳入上市企业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报告体系。这些措施将推动绿证在更多领域的应用,提升其市场价值。

 

4. 推动绿证国际化:《意见》明确提出推动绿证国际应用,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提升中国绿证在国际上的认可度和影响力,加快实现绿证国际互认。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我国绿证的国际影响力,还能为我国可再生能源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供有力支持。

 

发展机遇:

1、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绿证市场的完善将为可再生能源产业带来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通过绿证交易,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可以获得额外的收入,进一步激励其扩大生产规模,推动技术进步。

2、重点用能行业的发展机遇:对于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等行业以及数据中心等重点用能单位,《意见》明确了绿色电力消费比例目标。这些行业通过提升绿色电力消费比例,不仅可以满足政策要求,还能在国际市场上提升竞争力,应对高额碳关税。随着绿证消费机制的逐步健全,绿色电力消费将成为企业和社会公众的自觉行为。这不仅有助于减少碳排放,还将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3、国际合作与市场拓展:随着绿证国际应用的推进,我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将更加广泛。绿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将为中国可再生能源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供有力支持。通过与国际标准接轨,中国绿证有望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广泛的认可,促进可再生能源产品的出口。拓展海外市场,提升国际影响力。

4、绿色金融支持:《意见》提出加大绿色金融对企业、产品和活动等开展绿色电力消费的支持力度,强化绿色信贷支持。这将为金融机构提供新的业务方向和创新空间,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为可再生能源项目和绿色电力消费提供资金,支持绿证市场的发展,同时也为自身业务拓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结语:

《意见》的发布,为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和绿色电力消费提供了明确的政策指引和制度保障。通过稳定绿证市场供给、激发消费需求、完善交易机制、拓展应用场景和推动国际化发展,更多的借鉴国际市场经验和模式,不断完善自身机制,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这不仅有助于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绿色转型,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还将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科技投资》杂志社 (京ICP备2023005456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613号 )

    《中国科技投资》杂志社官网上的部分内容来自相关部委网站,如果您认为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1227252578@qq.com 】我们会尽快处理。

    声明:本站严禁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网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Copyright© 2013 Comsenz Inc.